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和《湖南师范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校行发〔2019〕6号)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仁爱精勤”校训文化特质,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知识与育人素养互蕴互含,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纲要》为纲,以课程为目,在全校全面推进,覆盖所有学科专业、所有课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经过三年的努力,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广大教师“人人会思政”“处处讲思政”“课课有思政”成为教育教学常态,立德树人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建成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100堂左右课程思政精彩微课堂、50部左右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教材、30名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0个左右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立项60项左右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学校成为全国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
二、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的核心作用。以创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需要,调整创新课程体系,规划设计课程目标,强化课程内容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推进师生深度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提升课堂亲和力和学习效果。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学和教研水平。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智库和排头兵作用,指导和带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二)实施“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每位教师每年须保证不低于8小时的专题培训和学习。组织开展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改进教书育人方法,提升课程思政实操能力。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的机制,让专业课教师更懂思政,让思政课教师更了解专业,实现资源共享、教书育人融通。实施“课程思政大师导教、名师领教”。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每年评选10名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通过经验推广和示范带动,提升全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三)明确建设重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各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三年的建设,建成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扎实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通识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以课程思政引领贯通不同类型、不同模块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研究生英语、职业伦理等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中的“筑底”作用。改革大学体育教学,让大学体育课成为一门“快乐享受”的课程,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愉悦放松、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要联合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系统加强劳动教育,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重点推进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艺术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着力推进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环节。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感知中国服务中国;以拓展第二课堂为重点,加大专业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力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四)突出育人目标,建设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讲义、教参、教辅、视频、图片、文件、案例等教学参考资料。各学院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逻辑关联,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精选课程思政素材,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把有特色、有创新,育人成效明显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及时分享给全体老师。鼓励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适应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环境的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优质资源和技术服务。经过三年的建设,建成200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50部左右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教材。
(五)强化引领作用,打造具有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精彩课堂。教师要结合所任教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在适合的知识点和时间点切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防止“贴标签”,简单、生硬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入、拼凑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要防止片面化、机械化和走极端,为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鼓励支持教师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理解,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情感和价值认同。要通过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等方面的综合建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精彩课堂,并通过示范引领,让每位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角色”,干出“亮色”,创出“特色”,实现专业课程育人效果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经过三年的建设,打造100堂左右课程思政精彩微课堂。
(六)强化育人导向,将思政教育贯通教学各环节。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时,教师在制定课程和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学习效果等教学环节中,要强化育人导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各学科专业在开展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位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时,要引导教师根据不同的能力养成教育目标,在学生体验和实践的不同阶段恰当融入思政教学内容。
(七)注重价值渗透,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全面梳理现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不合时宜的制度或条款,建立体现价值追求、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兴趣和个性的制度体系。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落实《湖南师范大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时刻铭记育人责任,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用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扎实的专业学识、精湛的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行,站好课堂教学岗,使课堂成为正能量的源泉、价值追求的殿堂。健全和完善违规违纪惩治和问责机制,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在课堂上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将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责任单位领导进行约谈,处理情况及时在全校通报。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制定完善《湖南师范大学关于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若干规定》,成立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从教材管理、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等方面明确教材管理责任,强化二级党组织在教材选用标准及程序等方面审核和监督的职责。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审核、备案、定期检查、评估等方式,对教材进行常态化监管。教材选用必须坚持“凡选必审、质量第一、适宜教学、公平公正”原则,不得选用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有问题的教材。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必须统一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文原版教材和国外引进教材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审核。
(八)建强基层教学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育人、集体备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以适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四新”人才培养中的育人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学校每年评选10个左右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九)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拓宽思政教育阵地。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方式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互动与讨论中,在探索和思考中,将价值教育内容无形地传递给学生。强化学习过程性考核,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术诚信等的考查,增加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诚实诚信做人。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校史、院史、系史、专业史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校、爱学院和爱专业,有正确的职业理想。继续开展好“师生开放交流日”活动,畅通教师与学生交流途径,在互动交流中让教师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识感染影响学生。继续落实好本科生导师制度,发挥专业课教师人生导师作用。
(十)强化问题研究,提升课程育人效度。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门研究团队,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开展省部级、国家级相关课题研究,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支持。每年共立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研究课题20项左右。鼓励教师主动承担学校委托的研究项目和建设任务,对课程思政基本理论、重点难点问题、前瞻性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评价标准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设教学案例,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校、院两级的合作研究机制,努力构建校、院两级协同推进的教学研究体系。
(十一)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坚守价值追求的课程思政文化。以OBE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引导各学院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克服教学惯性,形成育人自觉性,主动参与建设,确保建设工作见功见效。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院党政一把手年度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规划教材、教研教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建设与研究项目立项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评价中突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察。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中,注重建设成果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确保建设举措落实落地。
三、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研究生院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学院、学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协同并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各相关部门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完善健全管理制度,全力支持建设工作。各学院要切实履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做到“一院一方案”,积极组织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建设任务。积极发挥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机构的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
(二)强化支持保障,夯实工作基础。学校为课程思政建设每年提供不少于500万专项经费支持,对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案例与微课堂建设、教师培训、教师交流学习提供建设经费、培训费等,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开展。
湖南师范大学
2021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