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规章制度 教师 正文

湖南师范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 (2021-2025)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湖南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以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贡献湖南师大智慧和方案。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我校人文社科优势,依据文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促进文科与理工医科交叉融合,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抓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致力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二、工作目标

加强新文科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平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推进新文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机制,实施新文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新文科专业融合发展工程、新文科课程优化提质工程等,深化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学科专业、一流课程资源、一流育人环境、一流质量保障“五位一体”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开阔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经过五年持续建设,建成支持新文科人才培养的20个左右国内一流文科专业,40门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40种优势特色教材,20个新文科人才培养项目,产出一批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形成新文科建设的“湖南师大经验”。

三、主要内容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整合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研究平台。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依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湖湘红色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推进新文科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要求,加强新文科建设,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布局一批在“三高四新”战略中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养高水平急需人才的学科专业。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全面推进“语言与文化”学科群建设,夯实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促进传统文科升级。建设交叉科学研究院,促进文理、文医、文工等交叉融合,探索发展国际传播、人工智能、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交叉学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加强新文科人才培养,文史哲强化修身铸魂,经管法聚焦治国理政,教育学坚持培元育才,艺术学突出美人化人,打造特色优势文科专业集群。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为契机,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文科特色明显的办学优势,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集中力量建成20个左右国家一流文科专业。合理调整学位点结构,新增建设若干新文科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

3.优化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完善文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国界的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围绕乡村振兴、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大健康产业、美丽中国建设、服务智能制造等,建设20个左右突出交叉融合、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文科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健全“主辅修”“双学位”、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跨院系选课等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创新型人才。根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以“世承书院”为依托,借鉴国内外高校卓越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创新文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建设好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杨树达学堂”“景德学堂”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同时在教育、外语、新闻、管理、经济、法学等领域建设若干文科拔尖学生培养班。创新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比例,探索本硕博一体化招生、培养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多元复合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的文科人才。

4.加强新文科课程建设。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为契机,以新文科等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为引导,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价值引领,提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建设40门左右支持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以大科城共享课、世承班共享课、微型课程、项目制课程等建设为依托,探索建立校内外资源共享、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推进新文科教材建设,推动教学与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和选用质量。发挥教学名师、“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和激励高水平教师开展新文科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经典教材、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重点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吸收新理论、新研究方法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出版40种以上支持新文科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教材,选拔推荐一批教学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

5.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学校综合性多学科优势,在通识教育中贯彻落实新文科理念,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成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校通识教育。扎根中国、立足湖湘,坚守立德树人本色,擦亮传统文化底色,发展课程思政特色,凸显科技革命亮色,以学生个性需要和全面发展为导向,定位人格素养培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红色文化和党史国史校史教育,倡导经典阅读,多措并举,通过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等,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整合学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心、美育中心以及理工医领域等通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建设好线上一流课程资源库,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促进通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6.强化新文科实践教学。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完善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开展新文科教育改革探索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左右。创新文科实践教学形式,强化专业实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过程考核,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为本硕博贯通培养奠定基础。搭建文科综合实践平台,加大文科重大科研设施投入,按照大类建设、资源共享、管理智能,运作高效、分步实施的思路,探索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的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设15个左右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结合新文科建设新要求,适度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设置一定比例的由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专家指导的实践课程,大力推动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国际组织等合作共建和协同育人,建设200个左右高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7.提升新文科建设国际化水平。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深化文科国际合作。发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和引领作用,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施“海外高水平大学战略伙伴计划”,以“一校一项目,一院两伙伴”为目标,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增设一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开展新文科建设的专业发展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项目,推动来华教育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提升专业国际影响力。深化对非通用语种人才、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等国家急需的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国际企业任职、实习。支持优势特色人文学科专业与世界一流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国际型智库或其他科研机构。建成辐射中部地区高水平多语言应急与服务中心,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8.打造新文科教育质量文化。牢固树立新文科教育质量意识,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追求质量的新文科质量文化。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聚焦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动态掌握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等社会相关利益群体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不断探索实践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建立完善新文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机制,有效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常态监测体系,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主动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文科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专业动态调整、招生计划、教学经费等教学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和教学绩效分配的重要参考。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新文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全校文科学院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教务处。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协调新文科建设,制定新文科建设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新文科建设重大任务,解决新文科发展难题等。

2.建立协同机制。建立职能部门、校院两级协同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新文科建设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举办新文科建设思想大讨论,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教学新模式。完善绩效分配方案,推动跨校区、跨学院共建文科实验室和实践平台,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实现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

    3.做好支持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新文科建设,依托项目推动工作落实。聚焦新文科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加大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设立一批新文科改革研究项目,培育一批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改革研究成果,加强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校新文科建设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  

2021年12月31日


END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