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规章制度 教师 正文

湖南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劳动、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三、实施内容

(一)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通识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开设劳动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等相关内容2学时,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设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劳动安全、劳动社会保障等相关内容2学时。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和劳动法律法规等内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理念、技能的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建立端正的劳动态度。在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中开设劳动实践24学时,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强化劳动品质培养。

3.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中开设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创新劳动、择业就业观等相关内容4学时。通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意创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在各类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品格。

(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过程,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培育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1.与实习实训相融合。构筑专业融合、实践引导的实习见习劳动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学校实习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资源开展劳动活动,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引导广大同学加强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组织劳动教育一院一品牌建设,开展劳动教育示范项目评比,增强劳动观念,提升行业认知度和理解力,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产学结合、学研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2.与志愿服务相融合。开展校内外社会公益服务劳动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重阳节、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地参加志愿劳动,开展卫生清洁、扶贫帮困、社区便民、科技服务、法律普及、送教下乡等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益劳动服务理念,培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校风学风,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引导广大同学结合所学专业关注参与社会治理、投身公共服务,增强学生在疫情、灾难等危机面前主动担当作为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

3.与生活劳动相融合。以建设美丽校园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餐饮服务、垃圾分类、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勤工助学等劳动锻炼,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养成自觉参与劳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热爱劳动的品格。提倡光盘行动,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推进劳模进校园”“大国工匠面对面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将每年5月设立为劳动月,通过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提高生活技能,强化劳动光荣观念。

(三)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代劳动精神理论研究和创新,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通过开展研究劳动精神的学术活动,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为主题的读书论坛等,进一步解析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探索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基本思路和实施路径等问题,使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校的教改项目、社科类项目申报过程中,加大对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有关课题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形成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后勤管理处、创新创业学院、人事处、教师教育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工作,办公室设教务处。各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由学院相关领导和人员组成,负责本学院劳动教育规划并落实学年劳动教育计划。

(二)组织落实

1.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方案。教务处负责指导各学院明确并落实本科生的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将劳动教育依托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开展评估检查及反馈督导。研究生院负责指导各学院明确并落实研究生的劳动教育依托课程,把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中。各学院根据所提供的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制定课程大纲,明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学时标准等,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指导各学院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效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各学院将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任务,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

3.营造劳动光荣浓厚氛围。团委负责开展劳动者的一天等特色劳动教育,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评选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后勤管理处负责划定区域,与各学院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教室卫生清扫保洁等,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举办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最美后勤人”“文明示范宿舍评选”“优秀劳动成果展示等评选活动,挖掘身边劳动者的典型事迹,倡导校园劳动风尚。学生工作部(处)组织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情怀为主题的作品征集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提升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宣传力。

(三)支持保障

1.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因地制宜,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活动场所、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校内外劳动实践场所等,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鼓励各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合作,开拓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探索建设智慧型和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

2.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通过统筹安排公用经费、以多种形式筹措社会资金等,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设立专项经费,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劳动教育研究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劳动教育设施的建设等提供保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课程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师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劳动教育。聘请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加强教职员工劳动教育交流与培训,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开展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4.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各种安全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与时长,对劳动任务、场所设施、材料工具、防护用品等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过程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必要时购买相关保险。


END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