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张江做客至善讲堂 解读强制阐释论

4月9日晚,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研究员做客“至善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强制阐释论”的讲座。校长蒋洪新出席讲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炎秋主持讲座。

张江从对具体文学文本《聊斋志异·鸲鹆》的分析展开讲座,通过美国著名文论家詹姆逊运用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聊斋志异·鸲鹆》所做的文本分析,指出詹姆逊得出的结论不是一个文学的结论,而是一个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的结论,并由此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质疑。从这个意义出发,他认为“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强制阐释”提出的目的是以此为线索,辨识历史,把握实证,寻求共识,为当代文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张江提出,强制阐释是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置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在这种阐释模式下,阐释者对文本的阐释离开了文本,对文本做了文本以外的话语挥发;把文学的文本视作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本,对文本和文学做了非文学的阐释。他以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对《哈姆雷特》的解读为例,阐述了主观预设的“三个前置”在强制阐释中发生的路径。一是前置立场,这里是指批评者的站位和姿态是预先设定的,并依据批评立场选定了批评标准;二是前置模式,指批评者用预先选取的确定模板和样式框定了文本,做出符合目的的批评,由此理论和批评不再是人文表达,文学抽象为公式,文本固化为因子,文学生动飞扬的追求异化为呆板枯索的求解。三是前置结论,他的理解是:批评的结论产生于批评之前,批评的最终判断不是在对文本实际分析和逻辑推衍之后产生,而是在切入文本之前就已确定,批评不是为了分析文本,而是为了证明结论,其演练路径是从结论起始的逆向游走,批评只是按图索骥,为证实前置结论寻找根据。

END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