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永涛 蔡丰盛)9月25日晚,我校至善楼学术讲堂座无虚席,掌声阵阵。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题为“文明转型与路径选择”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副校长杨小云教授主持。法学院院长肖北庚、党委书记陈红桂等与200余名学子一同聆听了讲座。
杨小云对张恒山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张恒山学术生涯的基本情况。
张恒山首先阐释了文明、文明转型的含义以及文明类型之间的差别。张恒山指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和蒙昧的一种社会形态,城市、文字、复杂仪式性建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由农耕文明到商工文明的转型。这两种文明在财富的生产目的、生产方式、运输驱动的主要动能、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文化条件、政治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商工文明具有思维方式理性化、价值观念人本化、交换方式市场化、生产方式工业化、分配方式普惠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政治组织方式民主化、管理方式法制化、活动范围全球化这九大特征。
接着,张恒山细致地梳理了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转型并深入分析了各主要国家文明转型的路径选择。张恒山认为,文明转型是在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偶发的、渐进的、从小地域扩展的到大范围的。各国文明转型所选择的方式各不相同,转型最早的英国是自发性的,法国和美国选择了民主指导,日本和德国选择了国家集权指导,俄国则将国家计划指导作为转型的路径。这些转型各有得失,如德国和日本在国家集权指导下压制了民主,最终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张恒山强调,当代政府主导文明转型必须要全面地认识新的文明要素,积极培养各要素同步发展。
最后,张恒山还分析了当前文明转型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完成文明转型。
杨小云在总结中指出,此次讲座,大家不但从张教授提纲挈领、纵横古今、沟通中西的讲解中对世界各国的文明转型与路径选择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也领略了张教授的大师风范、世界眼光、天下情怀,更被他勇于创新、敢讲真话的品质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