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朱英做客至善讲堂 解读商会与近代中国

4月10日晚,中国商会史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英做客至善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商会与近代中国”的讲座。讲座由教务处副处长罗明主持。

朱英以翔实的史料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对商会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商会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朱英认为,商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会发展有不同的特点。他从四个历史阶段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转型对商会发展的影响:一是清末“新政”改革阶段,清政府倡导和鼓励发展商办企业,出现了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和社会活动空间,尤其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和新型民间社团的出现为商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实业救国”思潮高涨,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作为民间代表制衡国家和政府的力量也不断凸显;三是20世纪2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大商人被视为反革命的象征和帝国主义的附庸,商会的发展遭受严重冲击;四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工作重心转到革命上来,商会改组,成为名义上适应新革命阶段的组织,从而得到了新的发展。

朱英指出,商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组织,也对近代商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商会的成立使得一个地区各行各业的商人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团体,拥有了独立的舆论工具,扩大了商人的影响力,改变了商人的社会形象。另外,商人还积极参与各种组织,如体育会、农会等,从而带动了整体性的民间社团网络的出现与发展。在经济方面,商会调查商情、联络工商、举办展销活动、受理商事纠纷、兴办商学、进行实业教育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商会作为独立的民间组织,支持反帝爱国运动,如参加抵制外货、回收铁路权、开矿权等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互动环节中,朱英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近代儒商与现代商人意识、新中国成立后商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对北洋历史研究的新观点的不同看法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200余名师生一同聆听了讲座。

相关链接

朱英,男,195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以及辛亥革命史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清史工程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等。研究成果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

END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