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部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和教育厅湘教发[2008]7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学校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落实“质量工程”为抓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以改进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创新教学管理新思路,出台教学新举措,谋划教学新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
1、召开2008年教学工作会议。一是认真总结近两年来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二是出台一批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启动我校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组织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和学习。一是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方面,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意识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认识统一到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总体思路上来。二是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学习和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加强宏观教学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及时更新教学思想观念。
二、认真落实“质量工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障教学质量的体制和机制
1、加强已立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一是制定“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措施。通过“质量工程”项目与定岗定级、岗位津贴、评优评奖、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紧密挂钩,强化激励机制;通过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作为院(部)、院(部)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约束机制;通过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中期检查和评估,强化监控机制;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工程”,个个参与“质量工程”的良好局面。二是狠抓现有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以此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不断总结和推广建设经验,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引导性作用。
2、狠抓项目申报,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有新的突破。(1)加大宣传和发动工作的力度。一是继续通过校报、网络,组织集中学习和印发资料等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质量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二是开通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信息网站。三是认真总结2007年学校落实国家“质量工程”的成功经验,并向全校推广。四是认真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充分调动院(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院(部)主动参与竞争、敢于参与竞争、善于参与竞争的良好势头。(2)精心培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一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规划》和湘教发[2008]7号文件要求,组织各院(部)摸清“家底”,制定出“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培育规划。二是挖掘项目增长点,整合资源,分期分批有重点地集中投入和建设,打造出一批覆盖面广、受益面大、特色和优势明显、富有竞争力的项目。(3)抓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一是精心指导各院(部)做好项目申报材料的科学设计和撰写工作,材料力求精益求精,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二是做好申报工作的相关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项目申报的良好氛围。三是在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竞争中,力争项目立项数居全省高校前列。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竞争中,力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实现零的突破,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建设项目有新突破。
三、改进和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优化实践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机制。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调研,认真总结近年来我校实践教学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高起点地谋划我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新思路,出台有关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措施。
2、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大力充实实验技术管理人员队伍,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验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任务。
3、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一是打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起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育教学观念。二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从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内容既要密切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还要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结合,确保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加大“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
4、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一是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性化,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三是积极探索与实践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5、加强实验室、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方面,以基础课实验室(中心)和文科综合实验室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管理,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开阔思路,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充分依托行业和地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真正建立起利益相关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一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三是以申报省级优秀实习基地为契机,健全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评价和淘汰机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建设方面,要优化临床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6、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一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开放模式上、范围上、时间上、内容上积极为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
7、认真做好2005级学生的实习工作。加强实习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确保实习经费、实习场地、实习时间、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质量管理“五落实”,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8、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严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查关、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关、开题报告关、审阅评阅关、答辩关和成绩评定关等“六关”,确保质量不断提高。
9、广泛发动和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广告艺术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力争竞赛成绩有新的突破。
四、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1)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创新。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准确把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二是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三是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加快教学管理由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的网络化管理,由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的过程。四是制定相关文件和措施,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2)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现代化。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为契机,逐步建立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综合平台,形成学校、教师、学生、管理者四位一体的全校优质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3)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信息化。一是启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好精品课程网站和天空教室网络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校共享。把天空教室的使用作为任课教师教学的硬性任务来抓。二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推进学分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强化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加强分类指导,健全和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的学习和宣传。加强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运用。积极开展诚信教育,预防和防止考试舞弊现象的发生;严肃处理考试违纪行为,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强化院(部)管理,开展院(部)教学管理水平评价。完善评价办法,通过评价,充分调动院(部)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院(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整体水平。
4、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一是协助人事处对全校教授、副教授授课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对没有按照学校文件规定完成教学任务的向全校通报并报学校给予处理。二是通过开展教学名师评选、表彰,树立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名师典范,鼓励和引导高水平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三是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条例,建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建设一批校级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2)创新公共课开课和跨院开课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共课开课和跨院开课运行和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按时、保质、保量开出。(3)多管齐下,加大课堂教学的督查力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信息员的“督教”、“督管”和“督学”作用,强化领导、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及同行听课、评课制度,杜绝“问题课”、“问题教师”的产生。(4)进一步完善网络评教系统和评教方式,提高评教的可信度。做好每学期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结果反馈工作。
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宣传先进和典型,强化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打造一支学习型、服务型、文明型、和谐型、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三是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四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快教学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显专业特色。一是对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办学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摸清我校专业设置、布局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优势特色和发展定位,提出我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及现有专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出加强专业建设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二是主动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组织各学院重新审视并及时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标准和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丰富专业建设内涵。三是统筹管理体育教育、生物科学、英语和教育学等四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经费的合理安排与使用,达到预期目标。做好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四是强化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建设好现有重点专业,做好迎接省教育厅对我校七个“十五”重点专业进行合格验收的各项工作。五是加强新专业建设,做好迎接省教育厅对我校2004年新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等三个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及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的准备工作。
2、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打造优质教学资源。一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为重点,兼顾学科和专业分布,立项建设4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二是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做好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力争省级、国家精品课程年度立项数再创新高。三是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对所有已立项的精品课程进行一次检查,提高建设效益。四是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校选课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强化校选课质量管理。五是强化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通过立项资助、政策保障、教学研讨和培训师资等多种方式,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上台阶。五是严格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强化教材建设的精品意识,加大实验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
3、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一是以现有的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三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重点,引导带动各专业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四位一体”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谋划我校素质教育新发展。三是做好省级、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申报工作。
4、坚持不懈地抓教改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继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工作,资助60个左右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对与我校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联系紧密的研究项目,予以重点资助。二是改革和创新教改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和经费资助方式,加大检查力度,经费资助与研究工作优劣挂钩。三是组织开展观摩课、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专项教改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试验,推广教改研究成果。
5、切实做好校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和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动员广大教师特别是院士、名师和教授积极申报教学成果。二是采取举办申报经验推介会等积极措施,引导广大教师对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认真挖掘、概括、总结和凝炼,确保成果质量。三是完善评选办法,创新评选方式,切实做好省级、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工作。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左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左右。四是加强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
六、其他工作
1、切实加强树达学院的教学工作。一是强化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建立教学质量责任由承担教学任务的院(部)与树达学院共同承担的长效机制。二是切实加强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与运行体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与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标准。三是继续实施学校教学督导体系和树达学院自身教学督导体系对树达学院教学工作的双重监控,严格把住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质量关。四是指导树达学院做好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2、结合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加大教学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我校近年来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办学特色。
3、做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组织工作。修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相关文件,确保推荐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
4、扎扎实实做好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和职高对口科目的评卷工作。
5、做好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教务处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附录:教务处2008年上学期工作月度安排表